湖南沅陵县沅陵风景网 ( 繁体 )  
关注官方微信
 
沅陵苗族的习俗
        作者 沅陵县情网

境内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还有的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此外佛教、道教在苗乡也流行。过去,麻阳苗族最盛行的崇拜盘瓠。他们认为盘瓠是苗族的始祖,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尊神。有些苗家堂屋的神龛上还立有盘瓠大王神位。至今麻阳境内保存的盘瓠庙宇遗址,在锦江两岸有18处。以高村乡漫水村田姓盘瓠庙最大。此庙建于明朝永乐二年,系砖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依村傍水、四周古木葱笼,环境幽静。庙内正殿设有石砌供案,上立三块石碑,正中是“本祭盘瓠大王位”,左右是“新息大王”和“四官大王”石碑。供案两边是一对栩栩如生的龙头,大门上方有扇形浮雕图案,中间立着一只龙犬,周围刻有雀鸟。庙的两侧建有长廊,停放着两只龙舟,相传盘瓠大王是乘舟过洞庭,经沅江,溯辰河到达麻阳的。每年年头岁末和农历五月,周围几十里的苗族群众,都要到盘瓠庙祭祀。主要活动:一是椎牛杀猪祭祀盘瓠;二是接龙参神,(麻阳苗民称盘瓠大王为“龙王”,因此,祭祀盘瓠大王仪式,又叫做“接龙参神”)。每年农历五月,麻阳漫水的苗民集中在盘瓠庙前,举行盛大仪式,在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齐声高唱《接龙歌》放龙舟下水,划着龙舟到沿江寺庙参神。三是抬犬求雨。解放前,麻阳有些地方用木头雕成犬的形象,放在祖神祠中。每逢久旱无雨,就将木犬抬到江边或池洞口去求雨。

沅陵苗族崇拜辛女。旧时庵堂里还有辛女像,有的人把辛女像供在自家神龛上。农历十月辛女生日,苗族烧香朝拜,当作自己的祖宗敬奉。历史上沅陵苗族兴“跳香”。跳香仪式由巫师主持,一般在跳香殿里举行,又叫“十月明香大会”,仪式中有精神、安神、娱神、送神等内容。高潮是娱神。跳香的目的是庆丰收和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希望五谷六畜能够正常生长。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麻阳苗族乡的舞蹈主要是花灯。每年春节,四乡的花灯队,举起“神灯”敲锣打鼓,走村串寨,玩灯拜年。“花灯”又称“跳灯”、“摆灯”。玩灯时,由四五个成年人掌灯(又称掌座),八至十二个青年表演,一半扮“赖花子(又称山花脸)”、“一半扮”“灯姑娘”(又称山姑娘)。表演形式多为二人(一旦一丑)转式花扇舞。扇法变幻无穷,舞姿刚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乐,多苗乡民间小调,花灯队进了村寨,到各家唱《送财》、《送喜》、《送寿》歌,然后集中到村寨空坪里演唱最热闹的《二十八宿打禺页》全体表演登场,将所有的工夫一一亮出,最后在热烈的鞭炮声和欢笑声中结束。麻阳花灯戏就是由花灯舞发展演变来的。除花灯外,还有龙灯舞、狮子舞、先锋舞、花棍押、板登舞、跳金舞、蚌壳舞、彩龙船舞等。这些舞蹈动作大都是摹拟生产、生活、打仗的动作,渗透了苗乡人民的思想感情。戏剧方面,在麻阳苗乡流行的有辰河戏、汉戏、目连戏、傩堂戏(滩勇戏)、阳戏等。其中最为盛行并具有独特风格的是傩堂戏和阳戏。傩堂戏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娱神娱民的大型戏戏剧,演员多为苗老师和民间艺人,演出时常“傩”(勇)、阳(戏)、花(灯)三都互相渗透,兼而有之,唱腔各异,剧目多达百余个。最流行的有24出,主要戏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等三部连台本,还有《开路郎君》、《师娘》、《送子添仙》等剧目。唱腔已形成30多个板腔调,有大鼓、大锣、和钹伴奏。服装道具根据剧中人物而定,演出时有载假面具表演的,也有化妆表演的。阳戏有大、小戏之分,故事情节长的大戏,短的为小戏。剧目较多,常演的有《汾水河》、《三毛荐》、《擂椒棒》等。

麻阳苗族民歌,主要有号子歌、哭嫁歌、土地歌、丧堂歌、龙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麻阳山歌,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大多是即兴之作,出口成章,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结尾押韵。丧堂歌,又称孝歌,也较流行,歌手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帮腔,除起歌、送歌按固定程度外,其余均根据情况由歌手自编。麻阳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蜡染、剪纸、雕花、泥塑、桃花、剌绣、打花带、打袜垫、绘画等。麻阳农民画,是80年代中国民间绘画百花园中一朵新奇花。1988年2月,麻阳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靖州苗族拥有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绣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苗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歌的题材广泛,如《开天劈地歌》、《玩山歌》、《茶棚歌》、《婚礼歌》、《哭嫁歌》、《祝寿歌》、《丧事歌》、《三朝歌》、《担水歌》、《上梁歌》、《盘古歌》、《和气歌》、《饭歌》、《酒歌》、《茶歌》、《烟歌》等有11种曲调。特别是多声部苗歌称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靖州苗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跳月舞》、《鼓舞》等。《芦笙舞》音乐清脆悦耳、节奏明快,悠扬激昂,舞姿矫健活泼,刚柔交错,曾引起省内外艺术家们的极大关注。《芦笙舞》分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苗族“飞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极有感染力。芦笙是青年男女随身携逞的乐器。苗族男女吹木叶,声音清脆,悠扬动听。苗族传统乐器除芦笙外,还有唢呐、长号、牛角、海螺、笛子等。特别是苗族的高音唢呐,在音量、音色和音调方面,独具风格。调式多样,曲牌上百种。吹起来声音高吭、清脆、宏亮,变化无穷。苗族的鼓、锣、钹、铃等传统打击乐器也颇具特色。苗家从小习武,爱好武术。苗拳独具风格。武术器械有铳、锏、剑、矛、棍等。

沅陵苗族把唱歌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交友,以歌议事。婚嫁要唱歌,起屋上梁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上山挖土薅草要唱歌。此外,巫师文化、傩文化也屡见不鲜。沅陵苗乡还保留有还傩愿、跳香等文化,往往是且歌且舞。苗族中的老人还有跳稻草舞(毛谷斯)之俗。

解放前,沅陵苗族有很多人没有稻田,以种山为主,因而以玉米等杂粮为主食。解放后,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大米仍不能满足全年生活的需要。七十年代以后,普遍推广杂交品种,现在大都以大米为主食,杂粮辅之。

灾年生活困难,则以挖葛度日,不外出乞讨。俗话说:“烧炭挖葛,尽头一着。”称挖葛为开地仓。葛有黄葛、乌葛、青葛三种,黄葛营养较好,而青葛吃味好些,但深埋地下,十分难挖。

喜食酸,家家必备有酸菜坛子,称酸菜为当家菜。酸菜有萝卜干子、野竹笋、辣子、鱼肉、葫葱、芝麻叶、青菜、豆角等等。每家少不了十个以上酸菜坛子。

苗家生活艰辛,不仅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也很长,常年是日出而作,日没而归,特别是居住高山的人更辛苦些。他们说:“平地半夜,高山中午。”意思是说平地的人都睡觉了,山上的人还在做工。因之,日常生活简陋:菜是一锅煮,全家蹲在火床上,围锅而食。一年四季有九个月在火床上煮饭,煮菜。坐具是用稻草编成的薄墩,或把杉木锯成短节,挖空制成。平常来客人,也是在火床上蹲踞围锅而食。招待客人时,肉要大块,盐要多放,喝酒要用碗,客人才会高兴。

过春节时,凡有条件的人家,都要熏点腊肉、豆腐、豆渣。熏的方法很简单:把猪肉腌几天后,取出来挂在火坑上空的炕架上,用每日烧火的烟火熏烤。豆渣则和盐粉捏成团,和豆腐一起放在炕架上熏。还要做糯米粑粑、做团馓、炒米、甜酒等。这不仅丰富了春节饮食内容,还为来年春耕生产提供了方便。如上山挖地,带粑粑去,放在火边烤熟即可食用,不需要炊具,也不要花时间去煮。但解放前绝大部分人家达不到上述要求。

苗民一年四季,早出晚归。早上是“太阳升高,露水湿腰”;晚上进屋,神龛子都看不见。所以他们说,得几颗粮食,是用桐油炒吃的。意思是说吃早饭要点灯,吃晚饭更要点灯。因之,他们对小孩的照看是谈不上关心的。他们说:“冬瓜、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早晨外出劳动,把不满周岁的小孩放在摇篮里,晚上回来,小孩白天的排泄物已糊成了布壳。即使这样艰苦劳动,也还是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日常饮水,冬天喝冷水。他们认为冬天喝冷水生血。老年人也用瓦罐在火坑里煨点开水冲茶。夏天也烧茶,采集山中一种野生五叶藤枝叶煮开水。烧一次茶要喝几天,更多的时间是喝凉水(即泉水)。高山上由于水中缺碘,故常有人患大脖子病。来客人,泡茶招待,所用的茶叶通常是“焦饭树芽”和“五叶藤”。春节来客人,有条件的户,则泡炒米茶招待,炒米茶就是用一碗炒米,上放一小块油炸的团馓,用干辣椒油盐汤冲泡而成,香味可口。

   关注 4626    返回

姓名: *   来自哪儿: *    Q Q: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沅陵苗族的语言
沅陵苗族婚嫁
 
沅陵文化
沅陵巫傩文化
沅陵民族习俗
沅陵历史记忆
沅陵龙舟文化
沅陵民族文化
沅陵宗教文化
论沅陵白族源流及其三大贡献
沅陵苗族的族源及分布
沅陵苗族婚嫁
沅陵苗族的习俗
沅陵苗族的语言
沅陵“春倌”与“送春”
沅陵苗族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
沅陵苗族服饰
苗族的姓氏
沅陵苗族妇女的趣味赛跑
沅陵文化  沅陵民族文化 相关最新推荐
苗族的姓氏
沅陵苗族服饰
沅陵苗族的族源及
沅陵苗族的图腾崇
沅陵苗族的语言
沅陵苗族婚嫁
沅陵“春倌”与“
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9号      深圳龙岗区布吉镇茂业城帝景峰1-3k室    直拔咨询13826057015(周近生)    Email:558735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