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县沅陵风景网
网站建设推广维护 域名 主机 电话13826057015 详情
首 页   沅陵文化  沅陵民族习俗  
沅陵五溪悬棺葬溯源
作者 钟玉如
  一个人,当他走完了人生道路之后,如何安葬呢?在我国境内流行的丧葬习俗是多种多样的,有土葬、水葬、火葬、挂树葬、鸟兽葬等,真是五花八门。但是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奇特葬俗,名曰“悬棺葬”。
  悬棺葬起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在那种极其原始的社会里,能将数百斤重的棺材,毫无依托的升置于六十多米高陡峭崖壁的石洞里,洞下临溪水,洞上也是数十米高的刀削似的崖壁,连猴子都爬不上去。在这种情形下,棺材是如何送进洞去的?令人百思不解,只能假设猜想,有人说是采用搬运法;有的说是利用涨水法;有的猜想是堆土法;还有说脚手架法。然则更多的人说是神力所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神仙脱换凡骨的地方。江西《贵溪县志》说得很具体:“飞阁流舟,下临深潭,上有仙人居之待者送食,舟泊其下,上坠绳取之。”宋代晁补之《鸡肋集》载,龙虎“其高处穴中,往往如园仓棺椁,盖仙人所居也。”《舆地纪胜?辰州物》载“溆浦有鬼葬山,岩中有棺木,望之可长十丈,谓之鬼葬之墟。”古老云:“鬼岫造棺,昏昼唯闻齐凿之声。”说得声形并茂。《保靖县志》说该县乳香岩“岩半有方穴满木匝,历久不朽,又号仙人木。”有时书上说它为“自己飞来的鬼或妖怪”;有的书中说它是“仡佬苗坟”;有称为“古老户”的,有称“仙人城”的,还有多种离奇说法,总之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1987年,由同济大学古力学专家陆敬严教授牵头,会同江西省文博系统,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现“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奔赴许多有悬棺的地区,经两年半的艰辛工作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调查,又使用了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同济大学古代机械制作室,按照古代机械制作原理和原材料,制作出仿古绞车、滑轮、绳索等设备,在悬馆实地,利用原物进行升置试验,大获成功,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立时,在新闻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悬棺葬的发源地,是以武夷为中心的赣闽地区。也就是今日江西省南丰、黎川、贵溪、上饶等八县和福建省的崇安、建阳、泰宁等县。春秋时代,这里有个小国,名叫干越国,其民族亦称干越族,属百越系统。干越国与吴国接壤,两国经常打仗。干越族人以渔业为生,常年漂泊于巢湖、震泽、彭湖,水上生活很不稳定,加上战争,一吃败仗,便要被迫逃离。
  丧葬,是处理活人与死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干越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赐福后代的神秘力量。悬棺葬俗,也就是在这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和他们的特殊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所以悬棺葬就是一件与子孙后代的生活和命运密切相关的、十分庄重的大事。尸体和尸骨,是灵魂的寄居之所。假若毁坏了尸骨,灵魂就会失去依托。为了使祖先的灵魂永远得到幸福、安宁,就必须认真地、仔细地处理好尸骨的安置问题,这样才能取悦祖先的亡灵。只要祖先尸骨能长久地保存,活着的人便能与死者的灵魂长久地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将殓装尸体和尸骨的棺材,高悬于陡崖绝壁,就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得到祖先灵魂,在冥冥之中庇护子孙,福荫万代,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悬棺葬这种丧葬习俗。
  悬棺的安放地点,一般都选择悬崖绝壁,下有溪流或深潭,常说的“峭崖临水”。在崖壁半腰选一自然石洞,也有人工开凿的石洞。葬穴必须避雨、通风、干燥、向阳。其洞形是口狭堂阔,有单孔多棺的,有单孔单棺的,也有单孔连洞多棺的。洞下到溪流面,一般是60米或100米的垂直高度。洞口至山顶,也有30米左右悬崖,谁也上不去。只有越是人迹罕至,便越是符合长久保存祖宗遗骸的愿望。
  悬棺不是人死后个个都能享受的,因为它的造价很高,一般人花费不起,只有部落的首领,氏族中功高德厚之人,或家庭中的主要当家人才能享受。但一般都只能收葬骨骸,先让尸体屯山腐烂,数年后,再收骨骸入棺,进行二次安葬。有的一具棺材,可收纳多副骨骸。也有富豪之户,个个死后均可入悬棺的。悬棺一般体积较小,较短,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的、有扁形的、有船形的、屋脊形的,长方形的等等。在洞穴安排上,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岩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在一个洞内的,但各个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定规,不得混淆;尽管年代久远,棺木散乱,但不少洞内棺木仍然成堆放置,彼此之间有明确的范围。棺内的随葬品,如古剑、古钱币、麻织品等。陶器、木器、竹器等随葬品,均列棺外。洞穴内凿有神龛和照明设备。棺底以园木或方木衬托,有的运用特制的刳成涡形的方形木料垫棺。但更多的还是用粗竹席垫棺,细席垫尸。有的还用竹、木片作成呈“ ”形的垫尸架。
  悬棺一船都用楠木作成,将上等整筒楠木,经过刨、刳、凿孔、起糟、作榫等多道工序,作成棺材,棺盖用子母口套合,不用施钉。《溪蛮丛笑》云:“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棺外雕刻成花草虫鱼禽兽等各种图纹。棺木首尾两端,挖凿方孔,用以绑扎绳索,便于运输起吊之用。但也有使用楠木板作榫、推槽作成悬棺的。棺木多不涂色,只留木质本色,名曰白色棺,但也有涂成黑色或红色的。
  悬棺的升置技术,是解开悬棺之谜的关键问题。所谓“千古之谜”,就“谜”在于斯焉。这次陆敬严教授,完全使用仿古绞车、滑轮、绳索,三件工具把几百斤重的悬棺,顺顺当当地吊送到60多米高的壁立崖洞里,再现三千多年前的壮观场面,这是世界的惊世奇观。
  越国被吴国灭亡了,一部分人屈服于吴国的压力,另一部分人却逃离了。后来吴国又被越国灭亡,没过多少年,越国又被楚国灭亡了。这种每一次的灭亡战争,都给干越族人带来一次迫害和骚扰。干越族人经受不起这种磨难,先后逃到洞庭湖(古时称云梦泽),以后又沿长江和沅江逆道而上,来到三峡和五溪地区,遂成为该地区悬棺主人。尔后又有一支员继续沿长法而上,来到川江及金沙地区,又成为那里的悬棺主人。来到五溪的一路人,有一部分继续迁徙,先后到达黔南和广西,另一部分人辗转到达 北,也留下那里的悬棺。凡是有悬棺的地方,都留下了干越族人的足迹,悬棺与干越族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已经查知有悬棺的地区有:江西、福建、浙江、四川、广西、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陕西和安徽等十二个省区,还漂洋过海,流传到达台湾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上的拖拉贾人,不也主张将安置悬棺的人工洞穴,挖凿得越高越好吗?发明悬棺的干越族人,迁徙到那里,悬棺文化也就流传到那里。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悬棺文化亦在不断发展。悬棺葬大体可以分为洞穴葬,包括自然洞穴和人工开凿洞穴,人们称之为“仙人居”或“仙人城”;其次是在高高的悬崖上打桩架置悬棺,人们称之为“仙人晾衣竿”;其三是栈格悬棺,人们称之为“仙人木”,一共为三种类型。
  湖南省的悬棺,多集中于沅江和资江流域。沅江流域,古称“五溪蛮地”,所谓五溪,就是指沅江的五大支流,即酉溪、巫溪、武溪、辰溪和渠溪。五溪蛮地,也是指沅江各支流所经的两岸地域,包括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已知的五溪悬棺分布点:四川省的秀山;贵州省的松桃、岭巩;湖南的永顺、桑植、花垣、大庸、保靖、古丈、凤凰、吉首、泸溪、辰溪、溆浦、沅陵等县。
  沅陵县是古代黔中郡和辰州治地,这里又是古代濮人聚居地。在商代末期,这里的濮人曾参加过百濮集团(即部落),协助周武王代纣的伟大斗争,是一个为中华民族作出过伟大贡献的民族。古濮人同干越族人一样,都有摘齿打牙、善作古匠工艺和将先人尸髓高葬等习俗。其民族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有若干近似之处。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实先生说:“异地事物的相似原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各自独立发明,因为发展的路线相同,有同样的需要,有同样的环境;总之有同样的条件,便不约而同发生同样的事物……另一种原因是由一处发生,然后流传别处,这称为传播论。”濮人与干越人,对悬棺文化有各自独立发明的一面,亦有传播的一面,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溪悬棺文化。这是由五溪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产水平、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决定的。台湾文化人类学家刘其伟说:“大凡文化很少是属于‘自然发生’的,它大多是经过传播和借用的混合而成的。此外,加上任何民族都没有是纯种的。故此所有文化也是由很多种族要素组合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很少是独创的。”干越族人入五溪,悬棺文化自然被濮人所接受,所融合,在五溪地域很快传播开去,其分布面积之广泛假若没有濮人认真地再创造,自觉的去传播,干越族人是绝对无力作到的。当年的濮人,而今无法寻觅,沅陵全县30多万苗族和土家族人,乃是他们的苗裔。
  《朝野剑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初遭丧,三年不食盐。”这便是五溪悬棺情形的实录。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湘西散记》一书的《箱子岩》名篇中,对泸溪县浦市对面的悬棺葬地这样写道:“沿辰河上行,停船的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地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大梁上。”
  永顺县柏扬乡箱子洞悬棺葬,位于酉水北岸。其洞口在岩壁上距河床50米的位置,洞口上部呈弧形,下部水平。岩洞口高280厘米,洞底高120厘米,宽325厘米,深180~200厘米。洞内壁两侧呈弧形,靠近洞口处左右各有3个槽,高10厘米、宽20厘米、深13厘米,口部上端有柱洞2个,下方1个,洞内有薄层泥土淤积,洞内遗物有棺板、人骨、棺钉、铜、银等,并发现宋代“天圣元宝”“崇宁重宝”各一枚,洞内显然早年曾被破坏过。
  全国最大的悬棺葬洞穴,恐怕要数拦杆山了。据《太平御览》载:“栏杆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的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栏杆,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岩石间悉生古柏,悬棺仙葬,悉类武夷。”
  沅陵县已经发现的悬棺,有洞穴搁置式,洞内环吊式,洞穴封闭式三种。栈阁式早被破坏。古代,当人死后,其遗体必先存放在一个精心测定的山梁上屯尸。家富者,可在山上为死者起间小屋,名曰屯己屋。贫者盖一茅屋,严防禽兽拖走尸骨。三年后,等尸体完全腐烂了,便拾骨骸入棺。至今舒溪口乡有座山,仍然名叫屯尸山。
  官庄镇的太平铺村,有个村民小组名叫棺村岩,这个名字就是由悬棺而获得的。棺材岩的陡峭石壁半腰有一石洞,洞下60米处是深潭,洞上有20多米亦是峭壁,整个石崖上,连根杂草都无处着根。洞内有一棺,呈白色,与崖壁浑然一体。1978年,被发掘,棺木完整坚实,棺木完整坚实,敲击时,咚咚作响。棺内装有七个人的头颅骨,另有巴式宝剑一柄。这具棺材应当说是一个氏族内的主要成员,或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七副人体的骨骸装容不下,仅妆头颅骨而高葬之。
  洞庭溪的小溪内,有一处悬棺,是用铜钓和铜链将棺材挂吊在石洞内的,这种装置较为高雅而鲜见。棋坪乡亦有悬棺多处。池坪乡人民政府对山的岩壁半腰间多悬棺,但都用石块将洞口封盖,石壁与封盖石块一个颜色,不易辨认。明溪乡境内多悬棺,有远古时代的,也有明代末期的,形式多样。有的将悬棺洞口封严后,另竖一碑,也有将洞口砌成半边坟墓状的等等。沅陵县的悬棺年代,大约起自秦汉,西晋时期传播较快,唐宋时代为多,最迟止于明代末期。
  悬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们科技水平能达如此高度,确实上人同奇迹。这项古老的科技问题,在世界科技史、民族史、民俗史等学术领域里,都具有极期重要价值。
  濮人摘牙打齿习俗,至今我县的官庄、黄壤坪、柳林汊、麻伊伏等乡镇流行。桃源县的茶安铺区各乡镇,亦尚此俗。男女青年年满十八岁时,便要将门牙摘去,另换一颗金质的、银质的或其他什么质量的牙齿,表示已经步入成年期了,另在审美价值上有诸多新鲜说法。而今摘取原牙的不多,取包金牙、银牙为多。对祖辈、父辈的遗体高葬之遗风仍然尤存,名曰福荫后人。明代诗人朱维京的悬棺诗写道:
  岩有千年骨,梯悬万仞船;
  夜间仙乐动,缥渺五云边。
点击数/观注度 8145

姓名: *   来自: *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 你可能感兴趣的
  • 沅陵禁忌习俗  
  • 沅陵的建筑艺术与风水  
  • 宅院防御体系中的沅陵傩文化  
  • 沅陵农村启新屋·贺梁歌  
  • 沅陵的婚嫁习俗  
  • 沅陵土家族、白族千古绝唱“哭嫁歌”  
  • 沅陵丧葬习俗  
  • 沅陵县大合坪乡白族婚、丧文化  
  • 沅陵县著名作家钟玉如简介  
  • 相关导航
  • 沅陵巫傩文化
    √沅陵民族习俗
    沅陵历史记忆
    沅陵龙舟文化
    沅陵民族文化
    沅陵宗教文化
    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9号
    深圳龙岗区布吉镇茂业城帝景峰1-3k室
    直拔咨询 13826057015 (周近生)
    QQ55873520         微信55873520
    E-mail:55873520@qq.com
    湖南沅陵县沅陵风景网 版权所有
    转繁体    技术支持